您好,欢迎访问宿迁润博绿化有限公司官网!

全国咨询热线

15751556000

首页 > 苗木技术 > 景观绿化

中国盆景史略

导读

盆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珍品,历史长久,源远流长。据现知考古、文献记录:来源于东汉(公元25-220年),形成于唐(公元618-907年),兴盛于明清(公元1368-2021年)。盆景是以树木、山石等为素材,经过艺术处置和精心造就,在盆中集中典……

盆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珍品,历史长久,源远流长。据现知考古、文献纪录:来源于东汉(公元25-220年),形成于唐(公元618-907年),郁勃于明清(公元1368-2021年)。
盆景是以树木、山石等为素材,经过艺术处理和全心作育,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。被誉为“无声的诗,立体的画”,说她是诗,却寓意于丘壑林泉之中,说她是画,却活力盎然,四时多变。这种源于自然,高于自然,树石、盆盎、几架三位一体的艺术品,在历代盆景艺术家的全心雕凿,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,以鲜明的民族特点,古雅的艺术作风而驰名天下。
现综合已知古今质料,就中国盆景史举行探讨,同时回忆开国四十年以来弘扬中国盆景艺术之历程,籍以清本正源,发扬光大。 东汉盆栽,出现植物、盆盎、几架三位一体
我国是天下文明古国之一,随着社会、经济、文化的生长,人们虽然集居城市,仍然贪恋、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,一山一水,为适应须要,发生“囿”、“苑”,生长形成“自然山水园”;发生“画”,生长形成“自然山水画”;发生“盆栽”,生长形成“盆景”。三者随着人类的社会运动,经济生长,文化提高而相互渗透、相互借鉴、相互提高。
据现有考古、文献纪录,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遗址的挖掘中,发现一片五叶纹陶片,陶片上刻有一方形陶盆,上栽形似万年轻的植物。早在1万年~4千年前新石器时期,人类已将植物栽入器皿供作浏览。[1]生长至东汉(公元25-220年),河北望都东汉墓墓壁画中出现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。盆内栽有六枝红花,置于方形几架之上,植物、盆盎、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。[2]特殊是几架的应用,当时已把盆栽作为重要艺术表示。
唐代受山水画影响盆栽升华为盆景
南北朝(公元420-589年)山水画兴起,当时名画家宗炳遍画平生阅历过的山水,张于一室,以供卧游,并写下《画山水序》,序中说:“昆阆之形,可围于方寸之内。竖划三寸,当千仞之高。横墨数尺,体百里之回。”这种对“咫尺千里”和“小中见大”的体会,使艺术家发生了创作的热忱,既能促使他把山水树石缩在绢素上成为山水画,也可启示他缩入盆盎成为盆景,可以足不出户,高枕卧游。[3]
生长到唐代(公元618-907年)出现写意山水园和山水画,盆栽者利用山水画理将山石与植物组“景”,浓缩于盆盎之中,由简略的“盆栽”而升华具有意境的“盆景”。
民间普遍制造,赏玩,同时流入宫廷府邸,成为宫苑装潢,浏览珍品。2021年在陕西乾陵挖掘的章怀太子墓(建于公元706年)甬道东壁上活泼地绘有:侍女一,圆脸,朱唇,戴袱头,圆领长袖袍,窄裤腿,尖头鞋,束腰带。双手托一盆景,中有假山和小树。”[4]
不仅民间盆景流入宫廷,在唐?阎立本绘的《织贡图》里还画有以山石纳贡的情景。纳贡行列中一人手托浅盆,盆内立一玲珑剔透山石。[5]
文人、士医生也以制造盆景为乐。冯贽《记事珠》中云:“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,养以绮石,累年弥盛。”[6]诗人白居易则用美好诗句描绘山水盆景的风景,诗曰:“烟翠三秋色,波涛万香痕。削成青玉片,截断碧云根。风俗通岩穴,苔文护洞门。三峰详细小,应是西岳孙。”[7]
盆景艺术的形成,同时很快被工艺美术所仿效。西安中堡村盛唐墓出土的唐三彩砚,[8]经命名为陶砚。三彩砚通高18厘米,其造型来看,底部是一具平扁的浅盆,前半留作水池,后半群峰环立,如列屏障,山上另有树木及小鸟。三彩砚的造型,决不是制砚人的创新,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,所反映的正是当时盆景艺术的形象。
宋代形成树木盆景、山水盆景二类
宋代(公元960-1279年),树木、山石的钻研,盆景的结构都已生长到相当程度。除山石与植物组“景”,又分辨将树木加以艺术处理,生长形成树木盆景;将石玩组合,“渍以盆水”,生长形成山水盆景。
故宫内藏的宋人画“十八学士图”四轴,二轴都画有盆松。盖偃枝盘,针如屈铁,悬根出土,老本生鳞,已俨然数百年之物。[9]宋人王十朋在《岩松记》里描绘松树盆景更为详尽,“友人有以岩松至梅溪者,异质丛生,根衔拳石茂焉,非枯森焉,非乔柏叶,松身情景耸焉,藏参天覆地之意于盈握间,亦草木之英奇者。余颇爱之,植以瓦盘,置之小室。……”[10]
清初刘銮曾在《五石瓠》里记述盆景时说:“今人以盆盎间树石为玩物,父老屈而短之,大者削而约之,或肤寸而成果实,或咫尺而蓄鱼虫,概标盆景,想亦始自平泉、艮岳矣。”刘銮因受质料限制把盆景“始自平泉、艮岳矣。”说得太晚,平泉、艮岳都有盆景并已具相当程度确是事实。
宋人赵希鹄在《洞天清录》怪石辨中说:“石小而起峰。崖岫耸秀,?虑吨?状,可登几案观玩,亦奇物也”。[11]
大文学家、字画家苏东坡在制造盆景时,触景生情,诗兴勃然,写下了闻名《双石》诗而传为美谈。诗引中说:“至扬州获二石,其一绿石,岗峦迤逦,有穴达于背;其一玉白可鉴,渍以盆水,置几案间。忽忆在颖川日梦人请往一宫府,榜曰仇池。醒而诵子美诗曰:“万古仇池穴,潜通小有天。”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。苏诗曰:“梦时良是觉时非,汲水埋盆故自痴,但见玉峰横太白,便从鸟道绝峨嵋。秋风与作烟云意,晓日令涵草木姿。一点空明是那边,老人真欲住仇池。”[12]
苏东坡不仅亲自制造盆景,并对入画的盆景加以吟咏:“我持此石归,袖中有东海。……置之盆盎中,日与山海对。“[13]“试观烟云三峰外,都在灵仙一掌间。”[14]“五岭莫愁千嶂外,九华今在一壶中”。[15]
四川安岳县岳阳镇北宋石窟――圆觉洞(公元960-1127年),在清丽而伟大的净瓶观音石窟造像之旁,一轻灵的飞天,手捧一盆玲珑剔透的山石盆景,栩栩如生。南宋淳熙至淳?蹦昙?(公元1174-1252年)兴建的大足宝顶山大佛湾摩岩造像,在柳本遵行化道场由上至下的第二排柳本尊学生供奉群造像中,有一侍女手托山水盆景雕像,与手捧莲花的侍女像并列,至今坚持完好,造型活泼真切,比例协调。用盆景与莲花象征香花,永恒虚空的极乐净界。[16]
爱国诗人陆游在《菖蒲》诗中对山水盆景也作了仔细形貌和夸奖。“雁山菖蒲昆山石,陈叟持来慰幽寂。寸根蹙密九节瘦,一拳突兀千金直。清泉碧缶相施展,高僧野人动色彩。盆山苍然日在眼,此物一来俱扫迹。根盘叶茂看愈好,向来恨不相从早。所嗟我亦饱风霜,养气无功日衰槁。”[17]
杜绾撰写的《云林石谱》载石品一百一十六种,并对生产地、采取法、形状、色彩、品第以及作清供或制盆景都作了详细记述。《太平清话》一书中还提到田园诗人范石湖(号成大,吴县人,即今苏州)当归仕时爱玩英石、灵璧石和太湖石,并题上“天柱峰”、“小峨嵋”和“烟江叠嶂”等名称,对盆景举行题名点景,使更赋予诗情画意。
元代喜作“些子景”
到了元代(公元1280-1368年),制造盆景提倡“小型”。高僧韫上人,云游四方,出入名山大川之间,制造盆景取法自然,饶有画意,善于作“些子景”,“些子”就是小的意思。元末回族诗人丁鹤年有《为平江韫上人赋些子景》诗句,诗曰:“尺树盆池曲槛前,老禅清兴拟林泉。气吞渤?什ㄓ?掏,势压崆峒石一拳。似乎烟霞生隙地,分明天月在壶天。旁人莫讶胸襟隘,毫发从来立大千。”[18]律诗总结韫上人制造盆景受山水画理影响,具备“小中见大”的特点,这对元以后制造盆景和权衡标准发生深远影响。
明代将经验所得,纷纭立著纪录
明代(公元1368-1644年)曾勉之在《吴风录》中说道““至今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,至诸贵占领名岛以凿,凿而嵌空妙绝,珍花异木错映阑圃,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。”[19]民间普遍的制造,使明代盆景加倍流行,并将经验所得立著纪录,盆景著作斑斑可考。
由于受元高僧韫上人影响,明?屠隆著《考??余事》,在盆玩笺中写道:“盆景以几案可置者为佳,其次则列之庭榭中物也。”同时很重视画意,提出以古代诸画家马远、郭熙、刘松年、盛子昭笔下古树作比的盆景为上品。“较古雅者,如天目之松,高可盈尺,本大如臂,针毛短簇,结为马远之欹斜结曲,郭熙之露顶攫??,刘松年之偃亚层叠,盛之昭之拖曳轩翥等状,栽以佳器,槎??可观。”并说:“更有一枝两三梗者,或栽三五案,结为山林排匝,崎岖参差,更以透漏窈窕奇古石笋,安插得体,置诸庭中。对独本者,若坐岗陵之巅。与孤松盘桓。对双本者,似入松林深处,令人六月忘暑。”
屠隆在《考盘余事》盆玩笺中还首次介绍蟠扎身手。“至于蟠结,柯干苍老,约束尽解,不露做手,多有态若天生。”指出民间通过人为剪扎制造树木盆景可“多有态若天生。”[20]扬州至今还保留一盆明末桧柏盆景,原为扬州庙宇天宁寺遗物,干高二尺,愚昧如虬龙,树皮仅余三分之一,苍龙翘首,头顶一片利用”一寸三弯”棕法将枝叶蟠扎而成的”云片,”,枝繁叶茂,清翠欲滴,犹如高山苍松古柏。又泰州也保留一盆明末崇祯年间的古柏,原系泰兴县季驸马赏玩的龙针柏盆景,树本荆棘,枝片龙飞风舞。
番禺诗人屈大均在《广东新语》中亦云:“九里香,木本,叶细如黄杨,花成艽,花白有香,甚烈。又有:七里香,叶稍大,其木皆不易长。广人多以较小者制为古树,枝干拳曲作盘盂之玩,有寿数百年者,予诗:民俗家家九里香。”[21]
不仅闾阎下户,亦饰小小盆岛为玩,绘画、镌刻艺术家往往也都善作盆景,相

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、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、网友推荐、互联网整理而来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,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。转载请注明:https://www.runyy.com/info/152889.html

相关文章

15751556000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
X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15751556000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