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宿迁润博绿化有限公司官网!

全国咨询热线

15751556000

首页 > 苗木技术 > 景观绿化

论梅花与园林造景

导读

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,具有令人注视标欣赏价值。她不仅在我国古典园林中长期独领风骚,而且是当代公园、景致名胜区、旅游区建设中造景创意的独具魅力的资源。1梅花的景观效应剖析梅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。梅之美,体现于色、香、姿、韵诸方面。梅色冷艳,“天……

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,具有令人注视标浏览价值。她不仅在我国古典园林中长期独领风骚,而且是现代公园、景致名胜区、旅游区建设中造景创意的独具魅力的资本。
1 梅花的景观效应分解
梅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。梅之美,体现于色、香、姿、韵诸方面。梅色冷艳,“天赐胭脂一抹腮”;香淡雅,“暗吐清香穿别院”;姿怪奇,大树铁干虬枝,绿苔封身,却老当益壮,争荣竞秀。所谓“疏影横斜”、“幽香浮动”、“雪后园林才半树”,恰是梅花风度神韵的绝妙写照。《潜确类书》称:“梅有四贵,贵稀不贵繁,贵老不贵嫩,贵瘦不贵肥,贵含不贵开”〔1〕。《梅谱》谓:“以斜、横、疏、瘦与老枝怪、奇者为贵”〔1〕。枝条希罕,才自然潇洒,趣饶画意;老干虬龙,才苍劲古朴,健美有神;含苞待放,才活力发达,无限春景。这是昔人评判艺梅程度的标准。然而梅花宝贵之处,更是以它那“凌霜雪而独秀,守雪白而不污”〔1〕、“万花敢向雪中出,一树独先天下春”〔1〕的意韵取胜,尤其是以“已是悬崖百丈冰,犹有花枝俏,俏也不争春,只把春来报。待到山花壮丽时,她在丛中笑”(毛泽东词)的高尚品质美而博得人们的兴趣。
梅花不仅自身美感突出,且植于协调环境气氛中,更显魅力特殊。尤其是和气变的天文、情景景观慎密联系,其园林造景的结果较佳。正如《梅品》所云:梅在淡云、晓日、薄寒、细雨、轻烟、佳月、斜阳、微雪,晚霞中浏览,格外传神〔1〕。尤其是月夜、雪中赏梅,韵味别具。现略举文人佳作数例,以概别的。
“夜深梅印横窗月,纸帐魂清梦亦香”〔1〕。
“今年看梅荆溪西,玉为风骨雪为衣……诗人莫作雪前看,雪后精神添一半”〔1〕。
“故山风雪深寒夜,只有梅花独自香”〔1〕。
“流水泠泠,断桥横路梅枝亚;雪花飞下,全胜江南画”〔2〕。
“雪满山中高士卧,月明林下美人来”〔1〕。
可见,历代一些闻名诗人诗人,被梅花之美所吸引而陶醉,为后世留下艺梅、品梅、颂梅的不朽之作,成为我国长久文化传统宝库中壮丽的篇章。这是梅花景观效应的真实写照。
2 梅花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造景作用
我国种梅、艺梅历史源远流长,梅花早已成为古典园林中造景的重要素材。如宋代的范成大(1126~1193年)就曾强调:“梅,天下之美人”[15],“学圃之士,必先种梅,且不厌多。他花有无多少,皆不系重轻”[15]。
梅花在我国皇家园林、公馆园林、寺观园林、梅花专类园以及城镇绿化中,均曾普遍利用。
梅花利用于皇家园林早有典型,历代帝王宫苑多植梅花。两千多年前,汉修上林苑,种有多种梅花。〔1〕演梁?简文帝(550~551年)作“梅花赋”谓“灵苑之中,奇木万品”,“梅花特蚤”[1]。唐.开元(713~741年)间,唐明皇的宠妃王采萍“所居栏槛,悉植数株,上榜曰梅”[1]。五代初,前蜀(907~918年)王建成在成都辟梅苑,植梅甚多〔1〕。南唐(937~961年)金陵苑中种有梅花千树,建“梅岗位”、“冰梅亭”〔1〕等景点。宋政和(1111~1118年)初年,作艮岳于禁城(引按:在今开封市境内)之东,凿池为溪涧,因别的土,积而为山,曰飞来峰。腰径百尺,植梅万本,曰梅岭〔1〕。元汴梁宫中植有‘绛绡’梅〔1〕。明代罗伦形貌北方宫苑梅花:“玉堂不让孤山趣,雪骨冰肌对紫薇”〔1〕。清朝行宫避暑山庄“梅花装点于殿堂和庭院间”(引按:恐为盆栽梅花)〔3〕。
私人宅园中,亦不乏应用梅花组景造园者。历代士医生的私园和民间宅院选用梅花美化栖身环境放置成景区、景点者较所常见,尤其是明、清期间江南一带私人园林兴旺发达,随园主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请求,各地建成梅花景点,或以梅花为主景的专类园,异彩纷呈。典型的如扬州的“梅庄”,清字画家郑板桥作《梅庄记》,园中有“老梅数亩,古者百余年,虬枝铁杆,蠖屈龙盘”。配景植物有松、柏、竹、蜡梅、辛夷、绣球、桃、李、丁香、木芍、石榴、桂、菊等〔4〕。汉口的《谁园》有“闻青阁”,阁前植梅,环以青竹,厥后有松林,俨然一幅岁寒三友的结构。尚有汉口怡园的“曲蹬古梅”〔5〕,杭州西湖的“孤山探梅”,南京辟园的“梅屋烘晴”,瞻园的“岁寒亭”,常州红梅阁的“红梅春晓”,苏州狮于林的“问梅阁”等皆是。尤其是“问梅阁”景点,该修建物的窗格及室内铺排的桌椅都仿梅花式样,纵然无花季节,亦好像置身于梅花丛中。阁临池,对岸池畔一树老梅,寒姿照水,横枝疏落,何须“问”?“靠尽栏干索尽诗”!这种弦外之音的意境与审美情趣交织统一,到达园林艺术的较高境界,实为梅花配植艺术中的杰作。
梅寿高、质净、花香、韵胜,与银杏、松、柏、桂、玉兰等同为中国寺观园林中的习见树种。据我国现在普查登录所载幸存的较古老的4株元梅,即“曹溪古梅1号”、“盘龙古梅”、“扎美戈古梅”、“普照古梅”,均植于寺庙庭院之中〔6〕。明代南京灵谷寺临近,松、梅遍野,有歌为证:“灵谷寺门幽复深,梅林四绕松林侧。洒帘多出村坞边,书屋况在梅花里”〔7〕。又如明代南京华严寺“莳花为业,而梅尤富”〔1〕。现查明的69株中国古梅,有52%都存活于各地寺观里。我国古典寺观园林中,梅花多被对植于大殿前庭,增添正经、圣洁气氛;或孤植、散植于殿堂侧院,美化环境。
昔人喜丛植、林植梅花,依山傍水组景,组成粗犷纯朴的自然景观,从而各地出现梅园、梅岗、梅岭、梅岩、梅溪、梅坞等专类园景区。据《倦游录》载,唐?张九龄(670~740年)较早在大庾岭(今赣、粤接壤处)开径植梅,称“梅岭”〔1〕。宋?范成大称:“余于石湖(引按,今苏州市郊)玉雪坡,既有梅数百本。”又买“僦舍七十楹,尽拆除之,治为范村,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。吴下栽梅特盛,其品纷歧,今始尽得之,……随所得为之谱”〔15〕。宋?张?C(1135~1212年)在《梅品》序里自称,在杭州家园,开拓梅园,种了300多株梅花,“复开涧围绕”〔1〕,建玉照堂,“花时居宿其中”〔1〕,沿着梅溪赏梅,“一棹径穿花十里,满城无此好风景”〔1〕,宋时,位于长江中游的汉阳凤凰山,树有“凤立梅岩”的石刻。沿至元代,安南王陈益稷于乙酉年(1285)以梅岩的梅花为主景建花园,题曰“凌虚梅槐”〔8〕。元、明之际王冕(1335~1407年)隐居浙江九里山,从他所作“树梅花千株”、“马迹山前万树梅”〔1〕等诗句,可知他曾建有大型梅岗作画逸性。明清期间,云南大理、洱源一带,江南吴县邓尉、杭州西溪等地,果梅兴旺发达,大范围的果梅园,花时一片“香雪海”,成为群众赏梅胜地。这时,溯江而上,南京灵谷寺临近,“松梅遍野”;武昌蛇山黄鹤楼周围“梅花丛植成林”,汉阳梅子山“梅花灿若云锦”。以上所举,都是中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赏梅佳境,均属各具特点的梅花专类园。现多湮没,少数保留至今的如江苏吴县的邓尉、浙江杭州的超山等,梅花长期不衰,且有较大生长。
在中国古代,梅花很早就被选作城镇绿化树种。西汉扬雄(公元前53~公元18年)作《蜀都赋》,谓成都“被以樱、梅,树以木兰”。南朝何逊(?~518年)对道旁梅花也留有“衔霜当路发,映雪拟寒开”的诗句。直到宋?陆游(1125~1210年)仍夸奖成首都内至西郊,沿途梅花“二十里中香不停”。宋?杨万里的“一行谁栽十里梅?下临溪水恰齐开。”是梅花为行道树的形貌。古时南京用梅花作城区地名的许多,如“梅花巷”、“红梅巷”、“梅花别墅”、“八月梅花卉堂”等。现虽哪里的梅花无存,但可窥见历史上梅花在古城绿化利用中之一斑。
人们在长期孤植、对植、散植、列植、丛植梅花或与其他植物配植的造景实践中,所发现的独具中国庭园特点的梅花配植艺术,经过文人诗人的渲染,尽入画卷:
近屋、窗下梅花、低垂可亲
“屋檐斜入一枝低”〔1〕。
“曾见竹篱和树夹,高枝斜引过柴扉”〔1〕。
“步入前村一径斜,村人绕屋种梅花。岁寒百卉凋谢伍,风送幽香到几家”〔10〕?
“参差茅屋绕横陂,四处孤芳伴竹篱”〔10〕。
“窗外一株梅,寒花五出开。影随朝日远,香逐便风来”〔1〕。
“戏蝶游蜂总未知,小窗低亚两三枝。夜阑灯下横疏影,浑似西湖月上时”〔1〕。
“夜深梅印横窗月,纸帐魂清梦亦香”〔1〕。
“月中试看尤清绝,一在枝头一在窗”〔2〕。
“应嫌春太密,淡着两三枝。脱略半窗影,离奇几叶诗”〔10〕。
依墙梅花,若现若隐
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为有幽香来”〔1〕。
“短墙流水朱阑干,孤芳论根得春早,一枝斜出行路看”〔1〕。
“人品原本与俗违,竹庐墙角露芳菲。孤山处士无知已,惟见寒花映少微”〔13〕。
“年年春色送流芳,半倚孤亭半拂墙”〔14〕。
篱边梅花,疏瘦相映
“寒雀满疏篱,争抱寒枝看玉蕤”〔1〕。
“梅花擎雪影,和月度疏篱”〔2〕。
“含情含态一枝枝,斜压渔家短短篱”〔1〕。
临水梅花,虚实添趣
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幽香浮动月傍晚”〔1〕。
“池水倒窥疏影动”〔1〕。
编辑:

本站所提供的新闻资讯、市场行情等内容均为作者提供、网友推荐、互联网整理而来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,并不代表润博园林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。转载请注明:https://www.runyy.com/info/149201.html

相关文章

15751556000
微信号已复制,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!
X

截屏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15751556000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